当前位置: 首页 >> 美丽西外 >> 西外人物 >> 正文

美丽西外

何自然:语用泰斗何仙翁

发布时间:2017-04-16  点击:

语用泰斗何仙翁

    他成就非凡,是语用学领域的拓荒者;

    他桃李天下,是教育学领域的引路人;

    他逾八十高龄仍精神矍铄,他身为业界泰斗也冬日可爱。

 

 何自然,教授,博士生导师。1959年毕业于西安外国语学院,后留校任教。1973年调广州外国语学院(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工作,曾任广州外语学院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研究所副所长,教务处副处长、处长,涉外秘书系主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语用学与社会语言学研究室主任,学术刊物《现代外语》编委副主任。曾任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师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英语学科评议组组长,广东省翻译人员高级职务资格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四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以及国际著名学术刊物《语用学学刊》、《跨文化语用学》的编委及特约审稿人。先后受聘为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多所高校的客座教授,是第一批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学者。

      1978年以来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近二百篇,出版了国内第一部语用学著作——《语用学概论》(1988),出版其他有关英语语法及语用学的译著、论著及合著十多部。据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统计,何自然教授的论著在各学科论文中被引用次数多年来都排在全国前列,具有极高的学术影响,2008年入选中国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名单。

西外,一个新的起点

 

一个在香港生活过,在澳门读过书的广东人看起来和遥远的内陆并没有什么牵连,那个年代的沿海和内陆可谓天壤之别,而何自然和西外的相遇继而谱写的这段人生序曲确也充满机缘。那时,由于家中经济条件有限,他只能听取父亲的建议去读一个可以贴补家用的红火专业——会计,虽然不是心之所向,可彼时却是时代之所趋。幸运的是,新中国亟需大量外语人才,这让当时上中专的何自然眼前闪光一道亮光。就像是时代给命定之人所创造的机会,这一刻不抓住下一刻可能随时会溜走。他毅然决定报考大学,并竭力说服了自己的父亲,赢得了家人的支持。如此喜欢语言的他理所当然地把俄语专业作为自己的第一选择,刚巧,国家正在全力支援大西北,身在高考考生众多的广东,何自然就这么阴差阳错的被到了西外来,而谁也没想到的是这一就是18年,也让他与西安、与西外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何自然的回忆里,虽然当时西安外国语学院地处封闭的西北内陆,可这里的思想却一点也不封闭。他认为,在语言学习上,只懂理论而不注重实践就相当于纸上谈兵,没什么实用,而西外的教学非常重视启发和锻炼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西外实行小班教学,教师鼓励学生多去发言,多去展示,所以课堂上每个同学都有很多机会进行语言练习,这样开放的思维模式也与他的想法相契合,这也正是他喜欢西外的一个原因。回想起这18年,何自然教授说:在西外,酸甜苦辣都尝过。因为这18年,他在西外学习,在西外成长,在西外磨砺,在西外收获。每天清晨练发音,习文法;当傍晚来临,和好友谈未来,聊当下。他痴迷俄语、经常总结自己的翻译技巧,和师生一起交流;他热爱音乐,课下还组建了自己的青春乐队,律动人生。他也在这里经历了文革、遭受过痛苦,这是他的青春年少,这也是他的别样记忆。知识的积累,语言的习得,音乐的陪伴,友谊的馈赠,困难的磨砺,种种这些在西外的时光为他日后的语用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人生的开启凝聚了成长的力量。这里如同一个新世界的大门,何自然教授说:“在这之前是算数和金钱,在这之后是词汇和语用。”    

 

给学习添点儿料

如果对语言没有兴趣,那学习语言一定是很枯燥的事情,繁复而又庞杂的词汇,颠三倒四的语法,不同语境下的语用,每一项就够头疼好久。人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在何自然身上就是最好的写照,那时候只要有学习的机会,他就一定会牢牢抓住。一次,他在课上学了一个俄语单词“капуста” (白菜),当时就觉得有点难记。下课去饭堂吃饭的时候,碰巧看到饭菜里有白菜,但是实在想不起来这个单词怎么拼写,他索性放下饭盒跑回了教室翻开书,找到了“капуста” ,看、读、闭上眼睛想,记住了单词之后才回到饭堂。从此以后他就彻彻底底记住了这个单词,直到如今“капуста”还深深记在他的脑海。

一直以来,学校开大会时,听校长讲话似乎是件严肃的事情,而何自然和他的小伙伴们开大会时便写纸条递给校长,让校长给大家讲讲俄语。有几次当校长看到纸条后,还真的开始用俄语讲话了,何教授笑着告诉我们,那时的学习充满了乐趣,虽然大家都听不懂校长在说什么,但还是赢得了学生的阵阵喝彩。

优秀是一种习惯”。何自然不仅在学习成绩上保持着全优,玩起音乐来也是毫不逊色。在西外学习时,他加入了学校当时享誉西安高校的管弦乐队,成为队里唯一的长号手。毕业时,他甚至被陕西省管弦乐团看中,要吸收他到那里工作。只是鱼和熊掌不可得兼,在外语和音乐中,他最终还是坚守了前者。后来他因为工作安排从俄语转行到了英语,并且在一年内修完了英语专业1-4年的英语读本。细微之处见本性,何教授对语言的热爱、对真知的探索,让他耐得住寂寞吃得了苦,现在在语用学上的成就也终是守得云开见月明

 

敢想敢为,大有可为。

在那段流行通信的年代里,同学们都选择和异性通信。而在他眼中,这样实在没有什么吸引力。平日读报时,他关注到了一位苏联学者,大概是学术上产生的共鸣,让眼界独到的他大胆尝试着同这位刊登了学术文章的教授通信。信寄出后,他一边期待,一边忐忑,谁料,很快教授竟然回信了。何自然激动不已,正是这封信画下了他们二人学术往来的起点。从此,教授每次都对他来信中的疑问进行解惑,甚至帮助他将信中的文字进行修改,这样的通信持续了很久,小小的信件却使何自然得到了学术上的指引和人生信念的鼓舞。多年之后,何自然回想起来也会暗暗在心里感谢自己年少的果敢。

在窑洞大学的时日里,大家平时主要的工作就是放牛、放羊、挖窑洞。而他发现放牛的时候,牛儿们都很乖,不用很操心,便在放牛时拿着人民日报,读着文章做翻译,没有老师指导,没有书籍查阅,全凭自己摸索,也正是那段特别的自学时光,帮助他总结出了自己的翻译心得。

许多事情,不去尝试怎么知道就会失败,要先敢想,进而敢做,当然这样的果敢背后必定是不懈怠的坚持和不放松的耕耘。付出终归会有收获。

    何自然的成就离不开当年的每一点努力,正是曾经的踏实认真、善于打开眼界造就了如今的他——语用学的拓荒者、语用学的泰斗。如今他年岁已高,但仍然没停下对语用学的探索和发掘,现在,他研究的三个主要方面是社会及公共话语的研究、语言模因论以及语用翻译,研究了语言的传播规律,揭开了语言流行的神秘面纱。

    在采访最后,再次谈到母校,何自然教授深情的说,1992年西外40周年校庆、2012年西外60周年校庆,我都曾受邀出席,觉得很荣幸。但2009年俄语毕业生毕业50周年聚会,却因故未能参加,这件事让我一直很遗憾。再次回来时,看到新校区的建设,变化真大,心里真是很高兴。

同时何自然教授也对母校的发展寄予厚望,他说,希望学生们能够静心、踏实地学习语言,不要浮躁,打好基本功;希望西外能够多出人才,出现一批带头人或者时代性人物,进行知识、文化的传承,同时,要找准学校的定位,加强科研基础,进一步壮大;何教授还希望国家能够重视实践,多给实践能力超凡的人多一些支持和鼓励。

 

——后记

震惊!何自然独家爆料三大语言学习秘籍!

1. 重复——练习+重复=第一步

2. 联想——脑洞大开,将所学融于生活

3. 归纳——勤思考,善总结,多实践

      “纵观先生几十年的语言学探索,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老师的学术历程和研究轨迹;从‘知’开始,以‘好’提升,到‘乐’定格。我们要向先生学习,探讨因何而知、为何而知,因何而好、为何而好,因何而乐、为何而乐,做个天天快乐的人。”                                 ——摘自《语用人生》

         何自然教授将语用研究当做是人生的一大乐事,同时何老先生的语用实践与成就也丰富着他的人生。能够将学术作为一生的追求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尊敬。

        十一年前,先生的众多弟子合力推出《语用学纵横》作为对先生七十华诞的献礼,2016年,先生的弟子连同众多国内外学界好友联袂出版《语用人生》,一同庆贺先生的八十华诞,分享先生的人生华彩。 这本书记录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恭贺与情真意切的祝福。何自然教授也表达了自己的八十抒怀,众多弟子对尊师崇敬之情处处可见,众多国内外学界好友也纷纷记述了与何自然教授友谊常青藤。

 

        春播桃李三千圃,秋来硕果满神州。

        春风十里,不如这诗予你:

 

语用泰斗何仙翁,

概论引人入语用,

上下求索三论精,

叹为观止丰碑耸。

学术情怀似春风,

弄绿新苗育后生,

华夏大地结硕果,

后继有人学术荣。

                      ——张克定   摘自《语用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