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刘书记、吴校长,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专业2013届毕业生张伟鹏,非常感谢母校邀请我回家,给予我这个宝贵机会在此重要时刻作为校友代表发言。15年前的今天,我和各位学弟学妹们一样,选择了西外这所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的知名学府作为梦想的起航地。回望在巍峨秦岭脚下这片美丽校园中奋斗的点点滴滴,时间如白驹过隙。从刚踏入长安校区时的欣喜与懵懂,到如今身为外交青年的自信与从容,变的是身份的转换、能力的提升和阅历的丰富,不变的是对探索新事物的好奇与热情和不甘平凡、努力追梦的勇气与坚持。
相信大家都已看到母校正门校名背后那8个雄浑有力的大字,即“爱国、勤奋、博学、创新”,没错,这是咱们的“家训”。今天,我想通过这四个分量很重的词,与大家分享我本科四年学习生活的体会,以及毕业后感受到的母校带给我的深刻影响和宝贵财富。
首先,是心中有祖国,永葆赤子心。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爱国是本分,也是职责,是心之所系、情之所归。在母校的学习使我深刻感受到,掌握外语的最终目的是用国际化的语言和方式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更好认识新时代的中国。我虽主修外交学专业,但仍学习了英语专业大多数课程,并辅修法语,在国外留学期间还自学丹麦语,并基于此建立起对欧洲方向区域国别研究的浓厚兴趣,这为我从事外交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此外,从在校期间担任欧亚经济论坛、世界园艺博览会等活动的志愿者,到工作后服务一系列重大主场外交活动,我将对“专业+外语”的学习成果转化为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和信心,努力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事业贡献青春力量。
第二,是敏于求知,勤于学习。古人云: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母校基础设施一流,校园环境优美,一大批知名教师在此答疑解惑,同学们都是各省选拔出的精英,大家可以在相互学习中共同成长。在此,我要特别感谢国际关系学院的老师们,我至今仍记得课堂上老师们兢兢业业、全力以赴,把所思所学倾囊相授的情景。在老师们的谆谆教诲和自身的勤奋努力下,我顺利拿到保研资格,赴浙江大学读硕并直博,期间获国家公派留学基金资助赴丹麦哥本哈根大学联合培养,工作后我有幸在《求是》《人民日报》等党和国家重大理论刊物上发文,获外交部青年理论学习标兵、外交部重要文稿奖等荣誉。我相信,未来学弟学妹们一定能学有所乐、学有所得、学有所长,为母校争得更多荣誉。
第三,是博学慎思,明辨笃行。《论语》中讲:“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母校给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学习平台,在学习主修专业的同时,还能辅修其他专业,甚至实现跨校学习,引导我们既要重视知识的宽度,也要重视学习的深度,这样才能读懂中国、读懂世界、读懂未来。当今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但人类文明进步的脚步不会停息。我们应始终保持对乡村振兴、生态文明、深化改革、和平发展等重大内政外交议题的关注,深入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建“一带一路”等应对全球性挑战的中国理念和实践,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成为兼具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学术功底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第四,是锻炼过硬本领,勇立创新潮头。所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生活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从不等待不思进取、坐享其成者,而是将更多机遇留给善于和勇于创新的人们。母校为我们搭建了施展才华、激扬青春的舞台,学生社团各具特色,各类异彩纷呈,这些都是突破自我局限、增强创新能力、锻炼合作精神的绝佳机遇。在校期间,我积极参加学生会、模拟联合国协会、寰宇纵横协会、辩论队等各项活动,在实践中磨砺自我、丰富阅历。走上工作岗位后,我参与主持外交部建部70周年纪念大会,在一系列国内外学术研讨中展现中国青年风采,这些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母校的锻炼和培养。
亲爱的学弟学妹们,我们正身处一个伟大的时代,一个孕育无限希望的时代。新时代呼唤我们既要有精英意识,更要有大众情怀,不忘心中的理想和国家的富强,秉承奋斗的情怀与时代的担当,弘扬“博古通今、融贯中外、德善相济、自强不息”西外精神,努力成为拥有远大理想抱负、深厚家国情怀、卓越创新意识和无私奉献精神的时代引领者。
谢谢大家!
校友简介
张伟鹏,西安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专业2009级校友,后就读于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非传统安全管理专业毕业,获管理学博士学位。现任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中心综合研究室助理研究员。曾获外交部青年理论学习标兵、外交部重要文稿奖等荣誉称号,在《求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党和国家重点理论刊物,以及《国际问题研究》《国际展望》等核心期刊发文70余篇,多篇获《新华文摘》等权威平台全文转载,撰写研究报告多次获得批示或被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