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础教育改革的浪潮中
她用英语架起文化交流的桥梁
在学科育人的探索中
她以人格魅力照亮学生的成长之路
她是教师,更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从教几十年,她始终相信
语言是桥梁,育人是根本
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
用课堂塑造时代新人

杨筱冰,我校1986届校友,西安市第二十六中学高中英语教师、英语教研组长,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教育家精神宣讲团成员,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等荣誉称号,教育部基础教育外语专业委员会委员,陕西省首批正高级教师、陕西省特级教师,西安市十五届、十六届人大代表。
教育世家的传承:用爱心浇灌教育之花
“我出生在一个教师世家,小时候就是在校园里长大的。我看到了他们对教育的奉献,在家庭和老师们对我的耳濡目染下,所以我在毕业之后义无反顾的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将我的所学教授给我的学生们,继续延续这份热爱”杨老师语调中带着坚定,看到祖辈和父母对教育的奉献,以及老师们对学生的爱心,杨老师始终深信——世界上只要有爱,就有一切。
当被问及四十年教学生涯中是否感到疲惫时,她坦言:“职业倦怠当然有,但我始终保持着初心,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超越。”同时这种坚守的动力来自学生的成长。当看到学生们在各行各业取得成就,当他们回来分享喜悦时,这就是职业带来的幸福与快乐,她也将一辈子享受这种职业的幸福。杨老师也将对待教育的态度比喻为爱情,“若爱,请深爱;若教,就请全力以赴。”

面对教育环境和学生特点的变化,杨老师有着独到的见解:“过去说教师要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碗水,这已经不够了。教师应该以源源不断的活水来滋润学生的心田。”63岁的她主动向年轻教师学习AI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也学习如何站在学生的视角思考问题。只有不断学习,才能缩短与孩子们的距离,理解他们所爱所想。她特别强调:教师要终身学习,不仅在知识技能上,更要在专业精神上不断完善。
团队成长:打造英语教育的“陕西力量

作为陕西省三级三类教师培养体系的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杨老师带领着一群志同道合的教师共同成长。“不能自己一个人好,大家好才是真正的好。我们是一个共同体,要共同推动陕西英语教育的发展。”她自豪地介绍自己的工作室已经培养了18位特级教师和17位正高级教师。“86届的那批老师,现在都在陕西教育各个领域带领青年教师成长。我们开展工作室工作,进行课堂观察,传播教育教学理念,不是个人的战斗,而是要带动更多老师共同进步。”最让她感到欣慰的是教育的传承。“我在成长,我学生的学生也在成长,我带的老师都带了徒弟,并且他们都表示要像我带他们一样把徒弟带好。这就是一种传承。”教育教学从来不是一个人,是一群人的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如今,“杨筱冰英语名师工作室”已成为教师成长的摇篮。有无数的老师在岗位上奉献了自己的力量,形成了一个共同体,一起成长,不断进步。虽然过程中的艰辛只有亲历者才能体会,但她始终坚信: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要把陕西的英语教育做成全国最好的。
从“教学”到“育人”:外语课堂的新使命

作为英语老师,并不是简单地教单词、讲语法,更不是培养只会说外语的‘工具人’。杨筱冰强调,外语教育必须超越语言技能训练的层面,走向学科育人。“我们要通过英语课堂,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跨文化交际能力,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正是外语教师的时代使命——如何借助语言桥梁,让世界读懂中国,也让学生理解中国。
英语不仅交流的工具,还是育人的载体。杨老师坚定地说,“我们要培养的是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她深入阐释了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就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要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要通过英语课堂,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文化自信。在她看来,英语教师的责任重大。当前正值中学课程改革深化阶段,英语教师肩上的担子比以往更重。杨筱冰老师不断强调“学科教学育人”不是口号,而是每一位教师课堂中应当时刻践行的理念。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影响学生,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必备品格。育人不是贴标签,而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
无论是在课堂教学、教材解读,还是在高考评价体系的导向中,她都极力推动语言教育与价值引领的深度融合。“教师要善于挖掘素材中的文化内涵与精神价值,做到既教语言,更育人格。”在她看来,教师必须以身立教,教育不是贴标签,而是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让他们明白何为善、何为耻、何为荣。
教育家精神的实践:六重要求,一生践行

作为西外的校友,杨筱冰老师也对即将步入基础教育领域的学弟学妹们提出殷切期望。她寄语道:“每个人都要有责任与担当,坚守初心,做最好的自己。要胸怀爱国之心,勤奋博学,在各个领域创新成长。”
“教育是我一生的事业,无论在哪一个岗位,只要还能发声,我就会持续为外语教育和育人事业奔走努力。”无论从事什么学科教学,都要有教育者的责任与担当。她鼓励大家“做最好的自己”,在各自的讲台上发光发热,坚守初心、持续进步。“要铭记校训,胸怀家国、勤奋博学、敢于创新,成为真正对社会有用的人。”这不仅是一位从教四十余年的教育者的坚守,也是一位西外人的初心与担当。
来源:来自西安外国语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